新聞動態

中國航母啟航之路:勇士馭飛鯊佩劍守藍天

航空母艦,國之重器。從2012年遼寧艦入列開始,中國開始進入航母時代。昨天下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成功交付海軍入列。

兩艘航母,一個是首艘航母,一個是首艘國產航母,從“自己有”到“自己造”,背后的進步與跨越之大,不言而喻。隨著遼寧艦從近海到遠海、從單艦到編隊,再到山東艦的下水、海試,交付入列,人民海軍開啟了從近海防御走向近海防御與遠海護衛相結合的轉型發展之路。

遼寧艦:扎實訓練試驗 步履堅實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2012年9月入列。僅兩個月后,一舉突破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自此,中國航母系列試驗和訓練活動相繼展開。

這是2016年12月15日遼寧艦編隊進行的實際使用武器演習,殲-15艦載戰斗機和遼寧艦發射各型導彈十余枚,對目標實施準確打擊??諏?、空對艦、艦反艦等演練課目,在渤海某??沼蚓噬涎?。此次演習是航母編隊組建以來首次開展綜合性的實兵實彈演習,檢驗了航母編隊及艦載戰斗機訓練成效,有力促進了航母編隊戰斗力的生成。

實際使用武器演習短短10天后,遼寧艦航母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首次突破第一島鏈展開跨區遠海訓練。遠海大洋水文氣象條件復雜,訓練海域海況較差,身處排水量數萬噸的遼寧艦都能感到明顯的搖晃,在惡劣海況氣候條件下,多批次殲-15艦載戰斗機從遼寧艦飛行甲板起飛升空,開展了空中加受油、空中對抗等多項訓練任務,完成訓練任務后在遼寧艦阻攔著艦,錘煉了航母編隊艦機融合能力。

2018年4月12日參加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的海上閱兵后,遼寧艦編隊迅即從閱兵場奔赴訓練場。遼寧艦航母編隊先后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密集展開多課目訓練,作戰體系構建與運用,突破潛艇伏擊區、遠海制海制空作戰、編隊指揮所訓練等多項內容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得到進一步檢驗,航母編隊體系化訓練逐步常態化。

勇士馭“飛鯊” 佩劍守藍天

如果把航空母艦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艦載機就是航母的拳頭。殲-15戰機又被稱作“飛鯊”,是我國自主研制生產的第一代多用途艦載戰斗機。

2012年11月23日,憑著過人的膽魄和精湛的技藝,“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駕駛殲-15戰機在遼寧艦成功著艦、起飛,成為中國航母阻攔著艦的“第一人”。

通過幾年的摸索訓練,一套成熟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養體系已經逐步成形。2014年,我國自主培養的首批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全部取得航母飛行資質認證。目前,已經有數批殲-15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取得航母飛行資質認證。

如今,能夠駕馭“飛鯊”搏擊藍天的飛行員隊伍越來越壯大,從這些“勇士”們的遴選訓練過程中也可以看出,他們都是飛行員隊伍中的“精英”。

自主研制艦載機 自主培養飛行員

為了選拔出我國航母首批殲-15艦載戰斗機飛行員,海軍會同空軍、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及醫療系統的有關專家,在海、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中進行了層層篩選,通過了4關的嚴格考核,選拔標準堪比航天員,某些條件甚至更為嚴苛。首批艦載機飛行員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飛過至少5個機種,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其中3代戰機飛行時間超過500小時,并且多次參加過軍兵種聯演聯訓、重大演習任務,是所在部隊的種子飛行員和重點培養對象。

2017年,殲-15艦載戰斗機首次在遼寧艦上成功實現夜間起降,標志著我國攻克了艦載戰斗機全部著艦技術難關。幾年來,他們探索出計劃“量身定制”、帶教“以一帶一”等方法,逐步探索出一條超常規培養艦載戰斗機飛行員新路,上艦培訓周期縮短近一半,批次承訓能力和上艦規模提高近一倍。

目前,已經有數批殲-15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取得航母飛行資質認證,取得了由“單員試飛”向“批量培養”、由“晝間著艦”向“夜間著艦”、由“單機訓練”向“體系融合”、由“近海飛行”向“遠洋機動”等系列突破,實現了能上艦、能打仗、走出去的“三步走”奮斗目標,艦載戰斗機飛行員自主培養體系日趨完善。